什么样的孩子,暑假适合“放养”?

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17日 浏览:

暑假来临,家长们常常陷入两难:到底是让孩子彻底放松,还是抓紧时间补课?其实是否放养,需要先看孩子的特质。

从个人性格上来说:
自律性强的孩子:可以适当“放养”,给予更多自主权,比如让他们自己规划学习、兴趣活动或旅行。
自律性较弱的孩子:需要一定的规则约束,比如制定作息表、设定学习目标,但也要留出放松时间,避免暑假变成“第三学期”。

从年龄上来说:
小学生:更适合“分段管理”,如前期放松(旅游、夏令营),中期调整学习节奏。  
初中生:可尝试“项目式学习”,如阅读、实验或社会实践,培养自主管理能力。

假期不同于学期,核心目标是让孩子放松身心、拓展视野,而非单纯补课。建议采用“2小时户外+1小时学习”的黄金比例,避免孩子因压力累积而厌学。 

分段管理,张弛有度
前两周“散养”:让孩子彻底放松,如回老家、旅游或参加夏令营。
中期“圈养”:适当安排学习、兴趣班或家务,但避免填鸭式补习。
后期调整:临近开学时逐步恢复作息,避免“假期综合征”。

用兴趣替代电子产品  
“三限”原则:限时间(每天不超过30分钟)、限空间(不在卧室使用)、限内容(优先教育类APP)。
家庭契约: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一份“电子产品使用协议”,守约奖励亲子活动。  
替代方案:提供更有吸引力的选择,如科学实验、户外运动或读书会。

家长本人需要减少手机使用,多陪伴孩子阅读、运动,树立榜样。
允许孩子表达压力。如发现孩子存在焦虑、沉迷网络等问题,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支持。

作者简介

权莲莲,主治医师,从事临床、科研及教学工作14年,擅长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焦虑障碍、抑郁障碍、睡眠障碍以及物质依赖相关精神障碍等疾病的早期干预、诊断和治疗。
坐诊时间:精神科早期干预门诊 周二上午

预约挂号方式

可扫描下方二维码,关注“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服务号”预约挂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