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填完志愿到被录取后,高考生普遍开始面临2-3个月的“超长假期”。
一面是没有作业和未来的高压学业的束缚,一面是对大学生活和步入社会的未来的迷茫,一些考生陷入了矛盾状态:有的考生突然觉得手足无措,闷闷不乐,不知道接下来的这两三个月该怎么过。有的考生选择报复性放纵,选择用长时间的娱乐“犒劳”自己十几年的苦读......
“超长假期”足以让考生放松,更是他们步入人生新阶段的重要过渡,那么,面对部分考生在此期间“摆烂”和“放纵”的两个极端,应该如何科学调整?
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急性精神科主治医师穆超为考生和家长支招。
没了目标感,考生易陷入两种极端
穆超告诉记者,考生在考后出现上述现象,从心理学上讲,是长期单一目标体系崩塌后的“适应不良”。“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,高考的优先级几乎高于其他任何事项。当这个目标突然达成,部分考生会产生强烈的空虚感,仿佛生活失去了方向,出现‘摆烂’ 行为 —— 昼夜颠倒、沉迷网络、拒绝社交,甚至对曾经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劲。”
而对于迷茫和放纵的两种状态,穆超介绍,其多与心理惯性过大有关。高三时期高强度的学习节奏,让身体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钟,但现实已无需备考,这种“想做事却无事可做”的落差,会促使部分考生通过报复性娱乐寻求补偿,比如连续十几个小时打游戏、通宵刷剧,看似在“释放压力”,实则是对空虚感的被动应对。
穆超说,尽管考试已经结束,但“后高考”时期的各种要紧事务实际上还在持续。查分、志愿填报、人生规划等现实问题,会让部分考生下意识回避与高考相关的话题。
“有的考生选择去酒吧、网吧等场所,可能是出于逃避,不想被人询问考得如何,但短暂放纵后,往往会因问题未解决而陷入更深的焦虑,形成恶性循环。”
长期不重视可能埋下健康隐患
穆超提醒,若考后不良状态持续过久或程度很重,需警惕一些心理健康风险:“持续的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、担心紧张、睡眠质量差等,存在可能发展为抑郁障碍、焦虑障碍等疾病的风险,尤其是本身应对能力欠佳或家庭支持不足的考生,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。”
穆超介绍,在高中阶段,学习和生活大多由老师、家长规划,而大学需要自主安排时间、独立处理人际关系、规划学业目标。“我们接触过不少案例,高考高分考生进入大学后,因无法适应‘没人催促’的自主模式,出现成绩断崖式下滑,甚至休学。”
穆超提醒道,这种现象与考后未能及时培养自主规划能力密切相关。因此,在该阶段应该张弛有度。
分阶段调适“超长假期”可以这样过
那么,面对“超长假期”,考生和家长可以如何度过呢?穆超为市民提出了以下建议:
考生
• 回忆自己热爱的事物:梳理如摄影、绘画、玩游戏等平日因学业搁置的爱好清单,每天投入1-2小时重拾热爱;
• 储备实用技能:学习驾驶、办公软件或编程,尝试学习做家务、烹饪等生活技能,为大学生活打基础;
• 记录微小成就:用笔记本每日写下完成的三件小事,如阅读进度、运动量等,逐步积累生活掌控感。
家长
• 少为孩子传递焦虑:减少询问分数、志愿意向、对比他人等敏感话题,不建议将家庭条件、家庭期待与志愿选择捆绑,防止孩子背负过重的心理包袱。
• 通过“非功利性陪伴”传递支持:一起做饭、散步,或聊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,用自然互动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关注与接纳。
• 传递“过来人”经验:家长可分享自身高考后的迷茫经历,用共情代替说教,让孩子更易接受。
把 “空窗期” 过成 “成长期”
“高考后的暑假虽然很长还没有作业,看似可以非常轻松地度过,但这也是‘被规划’到‘自主规划’的过渡阶段。可以更加有意义地度过。”
穆超建议考生在这段时间做好两件事:
重塑自我认知:跳出“学生=成绩” 的单一标签,通过兴趣、技能、社交等多元维度认识自己——比如发现 “我擅长组织活动”“我对历史很感兴趣”,建立更丰富的自我价值体系。
预演独立生活:尝试制订旅行计划、管理零花钱、规划每日时间,甚至可以参与大学新生社群,提前了解大学生活的真实状态。这些看似微小的准备,能有效减少未来适应期的“水土不服”。
穆超最后建议,家长和考生不必将“心理调适” 视为严肃的“任务”,而是把假期当作观察自己、探索可能性的机会。
“就像长途跋涉后需要调整呼吸节奏,高考后的心理缓冲,正是为了让接下来的人生旅程走得更稳。”通过科学引导和主动调整,考生完全能够以积极心态迎接大学新生活,让这个特殊的暑假成为成长的重要跳板。